友情链接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杭州网 中国城市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发展前沿
美丽城镇与历史文脉传承——为打造“五美”余杭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时间:2022-04-11 14:49:43 点击:33

余杭区自开展美丽城镇建设以来,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利用,将美丽城镇建设同保护历史遗存、保存文化基底统一起来,给予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新的生命力。将文化的传承、利用、发展厚植于生活,让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既“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又使文化“产之于民、用之于民”。

01美丽城镇建设与文脉传承的普遍现状

一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

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形式主义驱使下,许多城镇的高楼林立往往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为代价的。典型的表现是,不加区别地搞拆旧建新、拆毁重建、全面改造等破坏性开发,使大批古旧建筑、历史街区、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等毁于一旦;原有的城市风貌、文化遗存、地方风情的完整性、真实性不复存在;人工化、同质化痕迹明显,逐利化运作、超负荷利用倾向严重。特别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等级不是很高的物质文化,缺乏从文化传承、生活记忆方面的考虑,只考虑城市形象、城市收益,然后一拆了之。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社会大众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正确的思想认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资源开发的难度性,缺少强有力的后劲。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因为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又很难融入先进的创新思维,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始终停滞不前。

02美丽城镇建设与文脉传承的余杭路径

余杭是中华文明圣地,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1000年“径山禅茶文化”以及丰富的古城文化。老余杭古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也是省内唯一一个双千年古镇。坐拥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余杭,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集聚地、国际文旅产业新高地。自2019年开展美丽城镇创建工作以来,高度重视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也在美丽城镇建设中探索出具有余杭特色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路径。

(1)内外兼修,构建文旅融合新方向

径山镇围绕打造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的目标,构建“一核两带五板块”的空间布局体系,以径山寺景区为核心,打造禅茶文化精品带和森林营地康养带,串联径山禅茶新村板块、四岭千岱山居板块、双溪陆羽公园板块、小古城茶乡慢谷板块、田园牧歌板块五大板块。实施镜潭湖周边环境提升整治工程、禅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等17个项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开径山农文旅发展新局面。

(2)文化串联,构建文化赋能双驱动

良渚街道坐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两大世界级文化,为绘就出一幅融合五千年文明古城与产业兴旺新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良渚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加快创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步伐。同时依托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晓书馆等资源,加速布点一批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体育公园、图书馆、博物院、青少年宫等文化地标。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原则,充分挖掘良渚历史遗存,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修缮历史老街区、老建筑,确保在不破坏建筑格局及建筑价值的前提下,拓展其他使用功能,打造良渚历史人文特色。

良渚街道通过构建“一核、三廊、五片区”的全域空间布局体系,即大城北综合服务核心、大运河文化大走廊、良渚文化遗产大走廊、大城西良渚科创大走廊、良渚遗址公园旅游区、东明山生态旅游区、良渚文创产业区、文化村生活服务区和城北生活服务区。依托郁宅港重点打造“两遗”融合文化走廊,串联双国家级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文化高地、国际文旅产业高地、世界遗产保护展示区。

(3)老街新生,构建文化产业新模式

瓶窑是五千年古今联动的文明胜地,这里既有世界级文化遗址,也有千年工艺和古迹。建设美丽城镇,离不开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优势。围绕“良渚文化”金名片。主动对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推动瓶窑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做好良渚文化衍生文章,承接古城溢出效应,展示良渚文化内涵,构建“古城-古镇-现代”的文化展示廊道,实现古城、古镇和现代文化产业同放异彩。

整个瓶窑老街改造涉及改造面积4.6万平方米,主要分为文旅老街商业街、文创街区及非遗展示馆、小镇客厅、窑山公园、南山公园、下洋湿地六大区块,将老街打造成为以五千年良渚世界文化遗产边的文化小镇为主旨的旅游休闲商业小镇新样本。

(4)重拾古韵,构建文化复兴新模式

余杭街道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渊源,文保资源丰富,类型主要以“塔桥井宅”为主。整个余杭街道文保总数占余杭区的20%。通过美丽城镇建设寻找城市特色,合理定位古镇功能,恢复镇区活力,打造一个有着无限活力,能够聚集人气的综合性城区。同时,通过发掘余杭街道新文化、新特色,拓展余杭文化内涵和底蕴,增强余杭街道的时代魅力。

03美丽城镇建设与文脉传承的余杭特色

(1)闲林概况

闲林老街位于镇区中心位置,多为低层砖混结构建筑和一条沿街商业,承载着闲林的岁月变迁。闲林老街呈“十字形”,由南市、西市、中市和王家弄、庙弄组成。庙弄的庙宇就是天曹庙,也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四无粮仓”的发源地。闲林的南市是茶行集中地,著名的缪生园和裕和就在那里,以盛家的茶行最为显赫;西市以黄纸业、竹制品为主;中市是酒酱、南北货、茶馆酒肆、杂货药店一条街,王家是南货大佬;新桥头一带则是柴行、竹木行、炭行的所在,欧家最为有名。以前的闲林老街因年代久远,建筑风貌非常多样化,既有富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也有影响公共安全的危房。建筑功能以普通民居为主。建筑均多层,沿主要街道两侧,一层多开设店铺,但店招店牌形式多样,各类广告居多。建筑屋顶主要为两坡顶和平屋顶,建筑立面因年代久远,材质剥落、色调灰暗。同一沿街立面上立面颜色、材质、门窗种类繁多,切相互之间较不协调。管线空调机位沿建筑立面展开,没有统一规划。通过对闲林老街区域的拆改与迁建,对其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并赋予其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新型功能,打造新的闲林街道特色中心区域,确实的改善当地居民的民生。规划通过打开闲林港的传统水域,增加其水域长度,将其贯通,配以优美的河岸景观、街区绿化以及水景广场,从而增加中心区域的绿化层次。通过中间区块的文化用地规划,不仅很好的弥补了闲林街道整体缺乏特色文化基地以及停车场的功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将区域内的文保建筑或就地保留,或迁建至就近区域,挖掘和保留传统文化的印记,形成一道特别的传统风景。新的文化景观规划,与地块南侧的城镇中心以及方家山公园形成闲林历史文化风貌轴,为整个闲林镇添上一抹新的色彩。

(2)美丽城镇文脉传承思路

闲林街道美丽城镇建设目标是要打造成高品质生态宜居的新城,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文美图景的打造。目前,闲林建成区尤其是老街内存在众多保护建筑及特色街巷空间,老街内部分有保留价值的老建筑已显得破败不堪,街巷内建筑风貌杂乱、空间无序,针对这些问题,闲林美丽城镇主要通过建筑风貌的延续、空间肌理的重构、空间尺度的严控、街巷空间的重现、历史文化的挖掘及公共功能的植入六方面来传承文脉,复兴闲林老街。

建筑风貌延续

闲林老街上,分布着23处相对集中且保存完好的古桥、古井、老台门等,规划对这部分文物保护点进行梳理,发现老街内尚存杭州市文物保护点1处、列入三普登录点的保护点13处、未列入三普登录点但有保留价值的保护点9处。如何协调新建建筑与原有文物建筑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存成为一大难点。

规划在遵循历史原貌的基础之上,对23处文物保护点提出原址保护、异地迁建、整体抬升这三种方式,其中市文保点进行原址保护,其余文物保护点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基础上,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手法,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承载的历史信息,保证了闲林埠老街的古风古韵。闲林老街多维度展示利用文化资源修缮老宅院,在不影响历史建筑价值,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扩展文化创意、商业、展示、办公等使用功能。

空间肌理重构

空间肌理是历史文化街区所特有的构成特征,每个城镇的老街都有自己的肌理“基因”。对于大多数的历史老街来说,街区肌理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难反映出老街的历史面貌,因此,空间肌理的恢复非常重要。以闲林老街改造为例,极大程度地还原闲林古埠的空间肌理,建筑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楫舟。通过规划,重植建筑功能,合理进行空间功能分区。

空间尺度严控

老街的改造过程中要抓住空间的尺度关系。由于城镇发展的需求,许多老街穿插了很多不同年代的建筑,不同年代建筑与老街原始空间尺度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街风貌产生了破坏,需要对在改造过程中恢复老街的街道尺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高度,恢复老街低层为主的建筑环境,局部拔高,并理顺部分建筑高度,使屋顶有过渡,营造层次分明的重檐叠瓦的老街旧景。二是处理好院落尺度。大小院落的组合和院落进深有一定的规制,同时院落形式和面积有所变化。

街巷空间重现

老街一般对街巷有严格的划分,“街”是主体,“巷”是分枝,街巷的合理区分才能维持老街原有的街巷格局和风貌。街巷修复过程中应分别梳理老街的主干“街道”系统和“巷道”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街道和巷道的构成关系、空间形态和秩序。闲林老街的街巷空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水系作为整个街巷空间的主轴,将老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并且通过古桥连接东西。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沿水系的南北向“街道”,整个“巷道”系统主要是东西向的衔接在“街道”上。对于公共空间与流线的梳理,老街将串联主要公共空间,如入口广场、集市、滨水空间等等,这些公共空间将形成主要的人流集聚区。同时延续街巷空间的构成,在街巷汇合处,将接口适当放大,形成一些较小的街巷空间,实现串珠式的交通流线。

历史文化挖掘

在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对于隐性的非物质文化,需要建立“保护存留文化”和“挖掘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闲林老街来说,非物质文化不单单是记录在册的非遗传统工艺、传统工法,更重要的是要重现当年的市井文化、集市文化、河埠文化等。闲林老街在改造中利用旧民宅作为物质空间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在特色街区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设立小镇客厅、陈元赟和丁丙纪念馆,展示老街历史沿革、岁时习俗、特色活动和书画名家作品等,保护和传承老街文化。利用公共空间的雕塑、小品展示河埠文化。通过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来展示闲林古埠的市井文化和集市文化。

公共功能的植入

老街是基于生活生产方式、传统商业业态等的空间形式。老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不是视觉上的观感,而是生活上的体验。如何使老街在改造后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景点展示的作用,而是要将老街与周边居民的生活相融合。闲林老街,不仅仅是一条具有文化展示功能的老街,一条留住乡愁记忆的老街,更是承担了小镇客厅功能的老街。通过提炼老街“闲处林埠”传统风韵,实现“古埠繁华与现代商贸”完美融合,形成汇集市民休闲、非遗民俗、品质餐饮、客栈民宿、时尚零售等业态的“文创生活街区”,为区域吸引人才、聚合创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目前,闲林老街已由德信唐域商业全面进场运营,有海底捞、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老头儿油爆虾、华润万家等知名连锁品牌,又有吾时物刻文创集合馆、兰笙茶社、东方源文化非遗馆、独艺物二艺术空间等特色文化创新品牌,大大丰富了周边市民的物质文化娱乐生活,填补了城西文化街区的空白,提升了闲林的城市站位,成为了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04结论

文化是生活的,是人民的。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对待文化的态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将历史文化与城镇发展相融合,发挥历史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公共价值,注重民生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v.25;No.204(08):89-98+106.

[2]张松.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J].城市规划,2013,37(3):89—92.

[3]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52—56.

[4]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

[5]蔡礼彬,司玲.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06):8—12.

[6]黄四清.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与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农家科技旬刊,2015,000(010):302-303.

[7]高晓波.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文章获评浙江省建设厅美丽城镇优秀论文二等奖

作者:郑云、马勇刚、鄢桂军、李小强

文章来源: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