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杭州网 中国城市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发展前沿
未来生态新城怎么建?
时间:2017-10-23 13:44:05 点击:101

谈及新城新区建设,生态城市是必不可少的目标。“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未来的生态新城是不是这个样子?如何建成这种模样?从国内已经建设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的得与失中,又能得到何种启示?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珍稀候鸟遗鸥乘风飞舞、觅食鱼虾,成排的芦苇在风中摇摆,经过生态治理的清净湖宛若一幅水墨画……这里正是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所在地——中新天津生态城。从昔日由盐碱荒地、废弃盐田、污染水坑组成的“生态禁区”,到今日的生态高地,中新天津生态城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任尹正秀称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早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起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概念。本世纪初,我国也开始了生态城区建设的实践,截至目前,已有百十多个大小各异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我国关于生态城的实践与研究有哪些进展?《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最基本的城市梦想

“作为城市的主人,每个市民都有自己的城市梦,其中最基本的共同梦想就是安居乐业、美丽持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认为,低碳生态城正是实现安居乐业美丽持续目标的适宜方式。

以复杂性科学研究城市发展由来已久。栗德祥跟踪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多年,他将城市的复杂系统区分为包括产业、交通、能源、绿建、水资源、固废、景观、智慧等科技实体系统,以及政策导向、规划布局、行为管理等人文系统。“唯有规划师以紧凑发展的理念,主导科技减碳与人文增效双轮驱动,才能事半功倍地打造真正的低碳生态城,实现安居乐业美丽持续的目标。”栗德祥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认为,“让生活更美好是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唯一目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目前业界对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或者低碳城市等名称尚存争议,但其倡导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大致趋同。

具体来说,首先生态城市是以自然为本的城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其次是多样循环的城市,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将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再生利用,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第三,绿色生态城市应以人为本,提升宜居环境品质,共同倡导绿色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根本目标。

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题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中披露,据不完全统计,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全国目前有139个正在建设的生态新城项目。这些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和湖南、湖北等中部城市群。

栗德祥认为,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需把握好紧凑发展、产业支撑、开源节流、优质高效、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关键点。

“紧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城市综合社区或综合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中心区应采用高密度路网,小街坊、窄街道、宽步道、密路网、高容积,这种结构有益于商业活动。”在栗德祥展示给记者的材料上,建构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做实绿色基础设施等,都是紧凑高效城镇布局的要求。

产业经济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出现的“空城”“鬼城”现象,产业支撑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栗德祥指出,发展产业经济应注意特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同时要注意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循环发展。

联合国关于生态城市确定了6项评价标准,即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把自然引入城市。

李迅提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实施,数字城市系统应用、绿色交通、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低碳社区的建立等,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技术领域。

规划建设小心“误区”

“绿岛、绿谷、绿廊、绿地”相互交织,如今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建成绿色道路80公里,完成盐碱地绿化383万平方米,彻底治理了积存40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与普通住宅相比,大约60%的热水采用太阳能加热;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

建设理想中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最大的挑战是没有样板。为此,建设者们制定了包括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在内的全球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经过8年多的建设,这里已吸引超过7万人就业、居住,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形象初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对此,由相关部门组织的获评绿色生态城区调研显示,绿色生态城区多数可以满足用地规模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和建设周期适宜的基本要求,在已有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下,大多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城区选址、规划编制、机构保障、政策扶持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就此,有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宏观指导政策的缺失以及内涵理解上的不充分等原因,在规划建设的实际中依然存在着不少误区,阻碍了绿色生态城的发展。比如,绿色生态城区多数属于城市重点发展的地区,多数也都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等,但从实际条件和产业类型看,部分城区基础薄弱,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城融合”支撑,导致“空城”“睡城”频现。

再比如,生态城区建设多为系统工程,从规划初期即提出全面推进各个系统建设,在部分城区的实际建设中更是求大求全,缺乏对每项技术系统的适宜性分析,很多技术未考虑地区气候、经济等条件限制,未能体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

此外,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生态技术时序的设计,实际实施从目标制定的“适度超前”演变为“过度超前”,导致一些低碳技术产生了高碳效果……

栗德祥认为,发展阶段、地域特征、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差异,决定了我国城市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的多样性;充分认识绿色生态城市的复杂性特点,才能慎重研究、决策,避免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绿色生态规划要依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地实现不同发展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