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53.37%的城镇化率是合理的,之前城镇化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增长,现在更多强调质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中国城镇化增长率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个百分点之上,而2013年预期仅增长0.77个百分点。
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性现象,城市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存方式产生着重大变革。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中国的城市化,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称作是 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大事。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5年,中国城镇化率由 45.9%提高到 52.6%,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此前总结中国的城市化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与速度空前,最近 10年,中国每年新增 2000万城市人口,全国现有的600座城市中,超过百万人口的已有 118座。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5.7%;二是城市化与郊区化并进;三是城市群发展成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鉴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超出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如何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化道路至关重要。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中的“摊大饼”模式的盛行,城市空间呈蔓延式大扩张、大膨胀,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工业过分集聚,城镇人口、流动人口猛增,不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到枯竭和恶化的“临界点”。如由于城镇人口集中过快,配套设施不足,国内目前城镇垃圾处理率大约10%,污水处理率不足30%。在制定城镇化方针、政策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没有条件在城市化方面大幅度超过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如何在城市化整体推进过程中保持城镇体系的合理性,是中国今后城市化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是过去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抑或是现在的“聚集型”城市化道路,市、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然而,经过近些年经过几轮乡镇合并、行政区划调整,各地城镇空间布局和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江苏省的小城市不仅数量大幅减少,而且全部集中在长江两岸地区,空间分布不尽合理。江苏每百万人口拥有 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00年仅0.6个,2010年反而降至0.5个;反观日本,1995年每百万人口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8个。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产业的转型,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全面调整,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必然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过程。其实,城市化进程并非越快越好,理应有一个适度合理的发展,才能彰显城市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国内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国情国力保持合理的城乡比例,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尤其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设定各个阶段适宜的城镇化率。
当前城市化高成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多层次政府管理体制,导致土地、基础设施和福利制度的低效运营。江苏省前不久出台的一份有关江苏城市化发展与展望的分析报告预测,鉴于近年来江苏城市化速度过快,且考虑到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增长速度将会趋缓,未来江苏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作为低限,以此计算,江苏步入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的时间表为2018—2020年之间。可以说,只有走稳定健康的城市化道路,才能逐步减轻眼下国内城市化进程中突显资源、环境和交通方面压力,使城市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有益于人民生活的健康,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必须具有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有了健康的城市化大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场所,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一言以蔽之,未来中国城市化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