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伦敦地铁一角 本版图片GJ
近日,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专家发表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北京的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天津已达警戒线,河北发展空间有限。
“城市饱和”不是中国特色,世界各大都市都面临同样的困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匮乏……对这些难题,它们有何妙招?
新加坡四大措施保水源
新加坡严重缺水,1965年在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的谈判中,主要诉求之一便是要求马来西亚继续履行先前签署的两份供水协议,它们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
马来西亚一直遵守供水协议,但曾以切断供水作为威胁向新加坡施压,不甘受制的新加坡开始逐步实施水资源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目前已基本可以保证,即使新马供水协议在2061年到期后不再续约,也可以自给自足。
新加坡的战略是依赖四大水喉:从马来西亚进口淡水、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海水淡化。
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大大小小的地表排水渠,将雨水收集起来导入17个水库。目前雨水收集系统覆盖新加坡地表面积三分之二,2060年将提高到90%。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与国家公园局共同建造了一些兼有蓄水、休闲和美化市容功能的亲水公园,旨在提高公众的水意识。一些河道旁铺设了跑步小径,经常可见有牌子向公众解释,河道里的水是重要饮用水来源,不得随意丢弃垃圾。
污水处理方面,新加坡建有严密的雨污分离系统,投巨资建设的深隧道排污系统可以将全岛的污水集中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不仅厨房、卫生间和洗衣机的排污管有相应排污标准,连空调下面和晾衣区也必须有排污管。
新加坡政府从2006年起将水处理行业作为一个新增长点,提出5年内投入3.3亿新元,到2015年达到17亿新元附加值,创造1.1万个就业机会。
眼下,污水经过多次处理净化而成的“新生水”已被作为鼓励水技术发展和提高公众水意识的好例子,吴作栋等领导人曾带头品尝瓶装新生水。同时,膜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海水淡化能力,已经做到较低能耗、较低成本。
新加坡现已具备用水自给自足的能力,但暂时未放弃从马来西亚进口水源。新加坡2011年水需求量为每天大约3.8亿加仑(约合170万立方米),从马来西亚进口量为每天2.5亿加仑,每天雨水收集量平均约有2亿至3亿加仑,另有新生水及海水淡化厂。新生水厂目前有5个,可以提供需求量的30%,新加坡计划在206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另外30%依赖海水淡化。
新加坡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处理与水务有关的各项运营活动,尊重市场规律,水价由市场决定,原则是要保证收回成本,并采取阶梯水价鼓励节约。政府监管与企业运作分离,政府主要负责监管是否达标。
主要税务机构公用事业局隶属于环境及水源部,主要职责包括供应饮用水、管理沟渠系统,也负责排污管网运营。它在1995年企业化,但并不强求盈利,其中运营公共给排水网络和水利设施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
水技术专家、三达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蓝伟光认为,新加坡从一个受马来西亚供水制约的岛国转化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可借鉴的经验是:唤醒公众水意识、制定合理的水务公共政策、使用公认的水处理技术,“其中意识到位、政策合理尤其重要,这两者有了,技术问题迎刃而解”。
伦敦公共交通很贴心
伦敦堪称英国超大城市,800多万人口超过全英总人口十分之一。与其他大都市相比,伦敦市内道路狭窄,但交通状况并不差。究其原因,发达而便捷的公交系统是法宝。
地铁是伦敦人的骄傲。早在1863年,伦敦就建成全世界第一条市内载客地下铁路大都会线。经过150年发展,伦敦地铁遍布全城,现有10多条地铁线路、270多座车站,总长度超过400公里,每天运客300多万人次。
伦敦地铁系统不仅运客量大,而且方便快捷。无论在伦敦何处,5分钟步行距离之内通常都有一个地铁站。而且,地铁与市内多条地上铁路和跨越泰晤士河的缆车等公交线路接轨,乘客只用一张地铁卡即可享受上述所有公交服务。因此,无论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还是初来乍到的游客,搭乘地铁都是伦敦最省时可靠的出行方式。
伦敦地铁设计处处为乘客着想,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伦敦地铁线路图看起来错综复杂,不少车站有四五条线路共用,但换乘线路和标志设计清晰合理,站内均设有扶梯和直梯,方便乘客换乘。对于远道而来的乘客,由于伦敦不少地铁站和火车站建在一起,下了火车不用出站就可直接上地铁。
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乘客,伦敦地铁更显贴心。不久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孙媳妇凯特王妃参加伦敦地铁庆典活动,怀有身孕的王妃收到地铁赠送的一枚小徽章,上面写有“Babyonboard(车上有宝宝)”字样。这是伦敦地铁为每一位孕妇准备的小礼物,意在让其他乘客知道,佩戴此徽章的人需要“重点保护”。像这样针对特定人群的贴心小设计还有很多。
红色双层公共汽车是伦敦公交系统另一明星。伦敦马路并不宽阔,大多单向只有一两个车道。即使如此,公共汽车仍能享受专用车道的“特殊待遇”,顺畅自由地穿行城中。
红色双层巴士也处处充满人性化设计。每逢老人或残疾人乘车时,司机可升降车体,方便他们上下。每辆公交车上还设有专门停放婴儿车和轮椅的空间,方便残疾人和带孩子的妈妈出行。
每个公交车站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供人休息和避雨的小亭子,还有详细的公交线路图及公交车实时运行状况。乘客可从车站电子屏信息得知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还有几分钟到达,根据运行情况适时调整出行路线。
除了硬件工程,伦敦公交系统还重视软件建设,开设“伦敦交通”网站介绍公交系统实时运行情况。登录网站,不仅能方便地查到出行的公交路线,还能得知沿路公交和地铁的详细信息。例如,某站正在施工可能影响路况,或者某站有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士乘坐。
莫斯科
建造新城治拥挤
莫斯科市区面积1081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甚至超过伦敦、巴黎和纽约等国际大都市。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1日,莫斯科常驻人口为1197.8万人,此外还有大量流动人口和非法劳工。俄罗斯联邦移民局统计显示,2011年具备合法劳务资格的外国在俄劳工为250万人,而非法外国劳工达到1500万人,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中型城市。
随着人口增加,汽车保有量加大,交通拥堵这一城市弊病在莫斯科日益突出。统计数据显示,莫斯科平均每天拥堵时间约2.5小时,高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堵车主要原因有:市区停车位缺乏、大量路面被占用;交通基础设施陈旧,建设速度落后;城建规划不合理,政府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多集中在市中心;特权车横行等。
谢尔盖·索比亚宁2010年10月就任莫斯科市长以来,将“治堵”视为头等大事,出台错峰上班、大力兴建停车场、禁止货车在白天进入市区等各种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为从根本上治愈城市病,莫斯科市政开始在城市规划上下大力气,推行“新城计划”,试图彻底改变莫斯科城市布局。2011年7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一项计划,从莫斯科州划拨近一个半莫斯科市大小的土地给莫斯科市,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
按照设想,联邦政府部分机构可能迁到新区,新城区可为200万莫斯科市民提供住房,并提供100多万个专业技术就业岗位。索比亚宁说,扩建后莫斯科将建设多个城市中心,更均衡地分配劳动力和改善城市环境,生存环境将更加舒适。
莫斯科市政府还将对新区交通网络实施整体规划。历史上,莫斯科市按照环形放射状模式规划建设,即以位于核心城区的克里姆林宫为中心,道路呈辐射状向城市各个方向延伸。这导致所有主干道最终都指向市中心,上下班高峰时极易出现严重交通堵塞。
如今,莫斯科市政计划把道路由环形放射状变为方格状,以减轻核心区域交通压力,另外还将全面规划包括新区在内的整个市区公路、铁路、地铁及轻轨建设,按需要新建地铁线路、火车站和轻轨线路。
纽约
多管齐下治污水
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有一间公共厕所,在这里收集的排泄物每天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旅程:
它们顺着下水道进入一个污水处理厂,首先经过一个巨大的金属梳子机械过滤屏,水中大部分垃圾被拦截下来;污水随之流入一个沉淀池,较重的污泥被沉淀;水又进入消毒池,检验合格之后排入哈得孙河。被沉淀出来的固体污泥用离心机分离出砂砾之后,经过发酵、脱水处理制成生物固体肥料,用以改良土壤和植被,或者进一步处理后转换为化肥。
污水处理是纽约城市治理的悠久课题。200多年前荷兰人在曼哈顿安营扎寨,吃水靠挖井,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与河流。久而久之,周边海滩与河流被污染,瘟疫流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过数次霍乱和黄热病之后,纽约开始建立污水处理工厂。100多年过去,纽约污水处理系统伴随着城市一起成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天,纽约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要处理13亿加仑污水,全市有大约1.2万公里公共下水管道、13.5万个污水处理池、95个污水泵站,将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的污水送入14个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之后的水从495个排水口流入河流和大海。
纽约废水处理系统基本原理与自然环境中湿地、湖泊的自然净化相同,只是生物自然净化需要很长时间,而污水处理厂只需7小时。
雨水与下水道污水合流是另一个重大事故隐患。目前纽约雨水与下水道分流仅占30%,也就是30%雨水直接流入附近水域,70%雨水经过污水处理程序之后排入河流。当城市遭遇特大暴风雨之时,下水道流速变缓,一旦雨水与污水合流倒灌将造成严重污染。
2010年纽约启动“绿色基础设施计划”,为环境保护局配备清理下水道的多功能车。它有一条软吸管,能够进入下水道吸出管道中的碎石和泥沙,还配备高压喷水枪,能够清洁下水道中的油污。市政府还在下水道枢纽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下水道流量,并在一些低洼容易积水的区域挖蓄水池,使得低洼地区不再因大雨而积水。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