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杭州网 中国城市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发展前沿
苏州的一条真经
时间:2013-04-27 09:23:35 点击:12

    去年十八大召开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个回顾改革开放的专题,说了苏州,说的是城乡一体化,具体说的是吴中区临湖镇的湖桥村。的确,要说苏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什么成功之处,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不遗余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推动全市现代化建设。

       苏州实行城乡一体化,有这样几个要点: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为城乡一体打破行政壁垒;把城乡一体作为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和重要通道;发展乡镇工业,发展小城镇,从农村内部推进城市化;增强市县中心城市实力,提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能力;从医疗、养老保险等民生上,实行城乡统筹全覆盖;去伪求真,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三十年的努力,今天可以讲,苏州已大体或基本上实行城乡一体了,千百年留下的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已大体消失。这是很了不起的。

       苏州历史上有几次地市合一,那只是行政上的,对城乡一体并无多少实际效果。真正从实行城乡一体出发的,是1983年的市管县。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拆除了行政壁垒,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政令一致,畅行无阻。作为中心城市的苏州市区一扩再扩,原来的吴县、吴江成了苏州市区,苏州成了较大城市。这是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994年苏州提出在本世纪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又提出二十一世纪初率先建成小康社会,都十分明确,基本现代化是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小康是城乡一体的小康,以此作为基本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通道,决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有此一证,秋末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多年一贯的工作方针写的一组社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和指导思想。在《既整体推进 又突出重点》中说:城乡联动,相互支持,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决不走牺牲农村来换取城市现代化的路子,也不走城市和农村各唱各的戏的路子,要总体规划,城乡联动。现在市区同六县(市)关系越来越紧密,城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吴县城区同市区更是连在一起,协同作战更有必要。不少现代化设施和社会事业,比如交通、电讯的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的整治,更应在全市范围内考虑和进行。就是在一个县(市)内,也要贯彻总体规划、城乡联动的原则。

       城乡协调发展,同样是苏州三十年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实质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化,同样是苏州发展的一个方针和基本原则。2001年,中央和省主要媒体到苏州总结推广“苏州经验”,苏州媒体也参与,苏州日报发一组述评式的评论员文章,其中有一篇由秋末执笔,述评的就是城乡协调发展。述评说,苏州改革发展,积一二十年的经验,归之于一条,在城乡、两个文明、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保证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沿着健康、科学的轨道前行。

       在人们的概念里,城市化以城为主,是以城市化农村。应该承认,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是用城市文明建设乃至改造农村,让农村享受人类千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改造农村因城乡分割所造成的种种落后,提升农村的文明水平,这是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有两点必须清楚,一点,城市化决不是消灭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另一点,在城市化中农村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将就、被动,城市化要从农村内部化,内外结合,以内为主。苏州农村城市化最主要的特点,恰恰就在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从农村内部实施城市化、城镇化。湖桥村的路子和最主要的经验,也就是依托城市,依靠农民,自身发展。

       苏州农村城市化、城镇化有两个主要抓手或通道,一是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二是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推进工业化,农村走出了单一农业、积贫积弱的状态,走向富裕、小康,农村有经济实力城市化,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发展小城镇,经济、人口适度集中,改变了农村过于分散的状态,推进了交通、通讯、环保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使城镇化有了坚实基础。应该说,苏州农村的现代化和实现小康,主要靠农村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推进城市化,苏州农村的这个“金不换”,还没有为外界所认识和重视,需要“刮目相看”。送一个现代化给农村,既不可靠,也不现实。

       城乡一体化,以城为主,城必须是强城,有能力去城市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市合并后的苏州市区,称不得强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圴低于那时的六县市,六“虎”争雄,市区有点头轻脚重、尾大不掉的味儿,无论改革和发展,都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奇迹很快出现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苏州市区向六县市学习,大刀阔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唱经济主角;开辟高新区,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吸收外资,外向型经济唱主角,苏州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块高地,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超过县区,苏州市区有能力影响、引导县市、农村。可以看到,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以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市区在科技、文化领先并引导、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向市县开发区、工业园区靠拢和集中,市区真正成为城市化的领头羊。

       印象之中,十多年来苏州日报有四次得中国新闻奖,有三次在昆山。这三次奖,很大成分得的是题材奖,一次是美国总统卡特参观周庄一个村的村民选举,两次是城乡一体化,村民刷卡看病和村民养老保险。昆山领先,其他县市紧跟其后,苏州农村在看病、养老保险实行了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在民生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农民退休后每月有五六百块的养老金,可以保证基本生活,医药费大部可报销,大病报销比例更高,这是中国农村开天辟地所没有的,农民真正在生活上得到了翻身,在城乡一体化中受益。

       苏州不排外,苏州已成为外来人口占半的“移民城市”。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涌入苏州,既是推进苏州城市化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苏州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田头来的农民,无论在享受市民待遇,还是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上融入城市,都有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一方面,要在政策上,让农民工在报酬、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市民看齐;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民成为市民,苏州城乡都在待遇享受和提高素质上双管齐入,加快农民工城市化的进程。通过一二十年努力,农民工的城市化同样进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一体化,苏州可以讲大体城市化城镇化了。需要清楚,城市化、城镇化还属初级的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需要不断提高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现在有一个得到公认的说法,城市化中有“伪”,有水分,要去“伪”求真。2011年,秋末写了一文,名为《“伪城市化”之伪》,说的就是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最近,中科院发布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调研报告。报告称,到2008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6%,中国的城市人口已达到6.07亿人。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报告一出,几乎众口一词,城市化中有伪城市化现象,一母所生,还有伪城镇化。依据何在?进了城的农民,由于受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的制约,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一市一地二制,名为城市化,实是伪城市化。指明城市化中有伪城市化现象,是一件好事,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点,城市化在城乡分割的中国并不简单,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另一点,城市化需要多种配套改革,不只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还有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要化。

       城市化势不可档,中国发展一大潜力、一大内需,顺势而化是顺时之举。快一点,既应该也是可以办到的,但过快过热,就要出问题。城市化是发展,亦受发展制约,发展不到相应的程度,城市化是化不了的。不能操之过切,更不能搞大跃进。有没有大跃进的味道,得认真查查。用不到举例,事实上,是存在的。大片的长草的所谓闲置地何止一两个城市有。去伪存真,要回到循序前进有序而化的轨道上来。不能让GDP政绩,变成城市化政绩。城市化要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城市化中没有化掉而继续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要有一个消化过程,不可能三天两天一化就化掉,主要是城市承受能力的问题。对城市而言,城市在发展扩展的同时,也要付出,乃至背上沉重的负担。农民进城创造财富,城市也要为农民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大负担。伪城市化,是个信号,城市容纳进城农民是有限度的。这就要适时调正方针,农村城市化主要在内化,把现代化的基点放到农村去。

       在中国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走在前面的苏州,有没有伪城市化现象?如以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就是伪城市化伪城镇化,无疑,苏州同样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论在市区,在县城,城乡分割留下的“割痕”,还是可以看到。苏州同样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化城镇化的水平。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苏州有没有失去耕地过多、环境受到破坏,尤其传统江南风貌、文化消失过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正视和值得研究的。一大问题,城市化怎样保护好农村让农村承受、付出最小的代价。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